一锤定音!《自然》杂志最新研究:NMN可以直接进入细胞!“长生不老”或将美梦成真!

NAD+在抗衰老领域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认同,随着年龄补充NAD+逐渐有了共识。但补充NAD+的途径却又争议,MIT的一派认为补充NR要优于NMN,他们认为NMN要先变成NR才能进入细胞,另一派则持有不同观点,这一争论已持续数年。最近华盛顿大学的一篇研究证实了NMN可以直接进入细胞!

科学家们过去研究表明,给老年小鼠服用NMN增加NAD的水平,有益于其全身新陈代谢,不仅延长了小鼠寿命,还改善了运动协调能力、提高眼睛功能、增加骨密度、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肝肾功能、增强身体耐力、增加肌肉力量以及增强干细胞和线粒体的功能。

点击下方蓝字,教你一文读懂NMN

一文读懂NMN

【NMN中国】NMN效果反馈集锦

口服NMN可以在短时间内吸收,提升血液中NAD的浓度。

A,通过消化系统完好无损地吸收;

B,2~3分钟进入血液;

C,15分钟内提升组织中的NMN含量;

D,迅速提升血液、肝脏等器官中的NAD+水平;

数据来源:Long-Term Administration of 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 Mitigates Age-Associated Physiological Decline in Mice.Cell Metabolism, v.24, no.6, 2016 Dec 13, p.795(12)


但是一直以来有很多科学家认为:NMN需要去磷酸化生成NR,通过ENTs(核苷转运体)转运入细胞,然后再被磷化成NMN。而1月7日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在《自然·代谢》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研究:他们找到了NMN的转运蛋白,NMN可以直接进入细胞。

NMN是如何进入细胞的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自然·代谢》杂志上的一篇研究称:一种名为Slc12a8的转运蛋白在细胞能量供应链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将细胞代谢所需燃料直接输送至细胞中。

🔺NAD前体NMN通过转运体Slc12a8进入细胞

研究人员经过在细胞和小鼠中进行的多次实验,最终发现了NMN的输送机制。Slc12a8蛋白会在钠离子的帮助下,将NMN直接运输到细胞中,并迅速发挥作用,用于NAD的生产。而当NAD水平下降时,细胞还会增强Slc12a8基因的表达,增加它们运输NMN的能力。

Slc12a8是NMN的转运体,Slc12a8是一种氨基酸和多胺的转运体。Slc12a8有许多令人惊讶的属性。NMN的共输运需要钠而非氯,对NMN具有很高的选择性,甚至不包括与NMN只相差一个原子的烟酸单核苷酸(NaMN)。

这次NMN转运体的发现开启了NMN输送机制的另一道大门。要注意的是:NMN转运体的发现并不意味着通过去磷酸化摄取NMN的重要性的降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证明了NAD前体吸收和分布的不同方式。

转运体随年龄表达增加

有趣的是,Slc12a8在老龄化小鼠肠道中的表达会增加,此时NAD水平下降,这提示衰老过程中的Slc12a8上调是一种代偿机制。这也揭示了老年人口服NMN见效更快的原因。

NMN和NR都存在于食物中,但含量低于1mg/kg,而在人体中合成NAD+需要数百毫克NMN,食物中所含的量远低于人体含量。作者推测,肠道内皮细胞中的Slc12a8负责从水果、蔬菜和牛奶等天然食物中或NAD+分解产物中吸收NMN,补充了人体所需的NMN。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能够突破人类寿命的极限,毕竟极限都是用来被打破的,不是吗?

附2018年抗衰老研究集锦: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R. M., Bitterman, K. J., Wood, J. G., Medvedik, O. & Sinclair, D. A. Nature 423, 181–185 (2003).

2. Zhang, H. et al. Science 352, 1436–1443 (2016).

3. Mills, K. F. et al. Cell Metab. 24, 795–806 (2016).

4. Massudi, H. et al. PLoS One 7, e42357 (2012).

5. Rajman, L., Chwalek, K. & Sinclair, D. A. Cell Metab. 27, 529–547 (2018).

6. Grozio, A. et al. Nat. Metab. http://doi.org/10.1038/s42255-018-0009-4 (2018).

7. Hafner, C. D. et al. J. Med. Chem. 58, 3548–3571 (2015).

8. Gerdts, J., Brace, E. J., Sasaki, Y., DiAntonio, A. & Milbrandt, J. Science 348, 453–457 (2015).

9. Katsyuba, E. et al. Nature 563, 354–359 (2018).

10. Trammell, S. A. et al. Nat. Commun. 7, 12948 (2016).

11. Ratajczak, J. et al. Nat. Commun. 7, 13103 (2016).

12. Daigle, N. D. et al. J. Cell. Physiol. 220, 680–689 (2009).

13. Gomes, A. P. et al. Cell 155, 1624–1638 (2013).

14. Trammell, S. A., Yu, L., Redpath, P., Migaud, M. E. & Brenner, C. J. Nutr. 146, 957–963 (2016).

15. Liu, L. et al. Cell Metab. 27, 1067–1080.e5 (2018)


⬆向上滑动阅览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NMN新风向

本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